
《黑天鹅》等电影通过探索痴迷、心理崩溃和对艺术卓越的不懈追求等复杂领域吸引观众。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黑天鹅》是一部心理惊悚片,巧妙地模糊了现实与疯狂之间的界限,展示了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妮娜屈服于芭蕾舞生涯的巨大压力。其引人入胜的叙事深入探讨了身份破碎、偏执和野心的阴暗面等主题。虽然《黑天鹅》的心理深度和视觉艺术巩固了其作为电影杰作的地位,但许多其他电影也唤起了同样令人难忘的氛围。
几部杰出的电影通过探索心理崩溃、身份危机和追求伟大所必须的牺牲等主题,与《黑天鹅》产生了共鸣。通过不可靠的叙事、出人意料的转折和尖锐的人物研究,与《黑天鹅》相似的电影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从《搏击俱乐部》和《分裂》中破碎的心灵到《爆裂鼓手》和《鸟人》中描绘的艺术痛苦,这些电影都具有令人不安的辉煌,使阿罗诺夫斯基和波特曼 2010 年的心理惊悚片成为现代经典。
10.分裂(2016)
导演:M·奈特·沙马兰
《分裂》是 M·奈特·沙马兰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詹姆斯·麦卡沃伊在片中扮演了一名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男子,他绑架了三名少女,演技令人叹为观止。他展现了 23 种人格,但内心深处隐藏着更险恶的第 24 种人格。这部电影与《黑天鹅》在探索心理分裂和创伤的影响方面有着深刻的相似之处。两部影片都围绕着主人公如何应对破碎的身份展开,从凯文的多重人格和妮娜在巨大压力下抑制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
与《黑天鹅》类似,《分裂》将身体恐怖元素融入心理恐怖,身体变化反映了凯文和妮娜日益恶化的精神状态。叙事结构巧妙地运用了不可靠的视角,迫使观众质疑现实的本质。值得注意的是,凯文的另一个分身海德薇的舞蹈片段扭曲地反映了妮娜对芭蕾舞的痴迷。对于《黑天鹅》的崇拜者来说,《分裂》深入探讨了扣人心弦的心理分析,其中心灵是最终的战场。
9.《圆周率》(1998)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导演
《圆周率》是阿罗诺夫斯基引人入胜的导演处女作,上映后广受好评,至今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处女作之一。这部黑白心理探索片涉及宗教、数学、神秘主义和精神疾病等主题,记录了一位数学家痴迷地寻找一个能解开宇宙模式的数字的旅程。与《黑天鹅》一样,《圆周率》深入探讨了痴迷和偏执的主题,展示了阿罗诺夫斯基对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决心。
《少年派》的视觉风格——采用鲜明的单色摄影——反映了《黑天鹅》中令人迷惑和幽闭的氛围。两位主角麦克斯和妮娜都在与可怕的幻觉和妄想作斗争,这些幻觉和妄想促使他们走向自我毁灭。令人难忘的配乐与可怕的视觉效果相得益彰,强化了情感赌注,并反映了主角面临的自杀式疯狂。对于《黑天鹅》的粉丝来说,《少年派》是一部必看的电影,它可以引导他们应对无休止的痴迷所带来的危险。
8.机械师(2004)
布拉德·安德森 导演
2004 年上映的《机械师》之所以声名狼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的体重急剧下降,导致他看起来骨瘦如柴。贝尔的表演与波特曼对妮娜的演绎非常相似,这令人信服地将《机械师》视为《黑天鹅》的重要伴侣。这部电影讲述了特雷弗·雷兹尼克的故事,他是一名饱受严重失眠困扰的机械师,他的精神疲劳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工伤事故,使他陷入了绝望和偏执的恶性循环。
在这两部影片中,主角们都在努力应对现实,同时还要应对巨大的压力——无论是特雷弗对揭露阴谋的执着,还是妮娜对艺术成就的追求。令人难忘的基调贯穿了两部影片,诡异的摄影手法和不可靠的叙述者模糊了他们所感知的现实和实际现实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基调。
7.鸟人(2014)
亚历杭德罗·G·伊纳里图 导演
《鸟人》由迈克尔·基顿、爱德华·诺顿和艾玛·斯通领衔主演,在评论界和商业上都大获成功。该片采用单镜头连续拍摄,讲述了一位过气演员的生活,他以扮演超级英雄而闻名,他试图通过百老汇戏剧重振自己摇摇欲坠的职业生涯。考虑到基顿与蝙蝠侠的历史,以及他和尼娜面临的压力,对表演的元评论很有趣。
《鸟人》和《黑天鹅》都探索了艺术完美的高风险,描绘了濒临崩溃的人物。里根·汤姆森(基顿饰)和妮娜都沉迷于自己的手艺,被扭曲现实的幻象所困扰。伊纳里多的电影技巧唤起了一种梦幻般的状态,类似于阿罗诺夫斯基的沉浸式导演。围绕严格表演要求的共同主题凸显了戏剧和芭蕾舞的世界如何导致自我毁灭,因为每个角色都在追求伟大。
6.夜行者(2014)
丹·吉尔罗伊 导演
《夜行者》是编剧兼导演丹·吉尔罗伊和主演杰克·吉伦哈尔的创意合作的结晶。吉尔罗伊的剧本和吉伦哈尔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演都广受好评,该故事批判了不道德的新闻报道,反映了社会对耸人听闻的追求,讲述了一位记者在洛杉矶各地拍摄暴力犯罪现场并卖给新闻媒体的故事。虽然它最初看起来与《黑天鹅》毫无关联,但它却体现了野心令人不安的极端。
妮娜·塞耶斯和路易斯·布鲁姆(吉伦哈尔饰)表现出一种实现目标的执着,将自己推向危险的极限。与《黑天鹅》类似,《夜行者》利用引人入胜的摄影技术,将动态特写镜头与偷窥取景相结合,让观众沉浸在主角的堕落之中。《夜行者》中阴暗的夜间背景反映了《黑天鹅》的戏剧世界,揭示了两个角色如何在不懈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牺牲了他们的道德观——最终是他们的人性。
5.梦之安魂曲(2000)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导演
《梦之安魂曲》通常被认为是阿罗诺夫斯基的巅峰之作,仅次于《黑天鹅》。杰瑞德·莱托、詹妮弗·康纳利、艾伦·伯斯汀和马龙·韦恩斯的精彩演绎,扣人心弦的叙事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绝望和孤独的氛围。影片以四个受毒瘾困扰的人为中心,反映了他们对满足和爱的极度渴望,同时也让他们做出了毁灭性的选择。
从主题上看,《梦之安魂曲》通过对痴迷和上瘾的噩梦式描绘与《黑天鹅》有着深刻的联系。阿罗诺夫斯基采用了与《黑天鹅》类似的引人注目的视觉选择,包括令人迷惑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音效设计,让观众沉浸在主人公崩溃的精神状态中。《梦之安魂曲》中紧迫的剪辑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有效地放大了电影的心理恐怖,对于那些喜欢挑战痴迷界限的人物驱动叙事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必看的电影。
4.记忆碎片(2000)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记忆碎片》是一部开创性的惊悚片,标志着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职业生涯的一个关键时刻。作为他的第二部故事片,该片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确立了其作为非线性叙事的典型例子的地位,时间线交织在一起,围绕着患有前行性遗忘症的伦纳德展开,他不懈地寻找杀害妻子的凶手并为其报仇。
《记忆碎片》和《黑天鹅》都展示了不可靠记忆和支离破碎的身份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莱纳德拼凑现实的努力与尼娜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恶化产生了共鸣。诺兰巧妙的叙事结构引发了困惑,这与《黑天鹅》中令人迷惑的视角转变如出一辙。 《记忆碎片》以失落、痴迷和自欺欺人为主题,成为一部典型的心理惊悚片,适合那些被《黑天鹅》对人类心灵的探索所吸引的人。
3.致命魔术(2006)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致命魔术》是诺兰的另一部经典之作,与《黑天鹅》有着相同的深刻主题。这两部电影都深入探讨了人们为完善自己的艺术所付出的努力,描绘了魔术界的激烈竞争。它讲述了两位魔术师在争夺优势的过程中,友谊变成了恶性循环,残酷和欺骗将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和《黑天鹅》一样,《致命魔术》审视了对艺术造诣的执着和牺牲。阿尔弗雷德·波登(贝尔)和罗伯特·安吉尔(杰克曼)展现的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与妮娜对芭蕾舞完美的追求相呼应。两部电影都充斥着二元性的主题——妮娜向《黑天鹅》的转变呼应了《致命魔术》中探索的黑暗深度。诺兰的叙事技巧与阿罗诺夫斯基的叙事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与艺术牺牲相关的悲惨现实。
2.爆裂鼓手(2014)
达米安查泽雷 导演
《爆裂鼓手》是又一次对艺术抱负及其伴随的高昂代价的有力探索,与《黑天鹅》的主题产生了深刻共鸣。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讲述了一位有抱负的鼓手在著名音乐学院努力应对导师的苛刻要求的故事。与妮娜一样,安德鲁·内曼也发现了实现伟大所需的严苛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牺牲。
《爆裂鼓手》和《黑天鹅》之间的对比十分引人注目,因为这两部影片都描绘了年轻艺术家在完美主义的重压下濒临崩溃的场景。妮娜与要求严格的芭蕾舞教练的遭遇与安德鲁在虐待狂音乐老师特伦斯·弗莱彻的折磨下遭受的心理折磨如出一辙。这两部影片都警告人们警惕艺术野心的阴暗面,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脉动的音景共同增强了《爆裂鼓手》中扣人心弦的叙事。
1.搏击俱乐部(1999)
大卫·芬奇导演
《搏击俱乐部》由大卫·芬奇执导,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电影之一,堪称与《黑天鹅》类似的巅峰之作。尽管最初评价褒贬不一,但此后它已成为经典之作。该片改编自查克·帕拉尼克的小说,讲述了一位不知名的叙述者饱受失眠和对生活的不满的折磨。当他遇到泰勒·德登时,他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泰勒·德登通过搏击俱乐部为他带来了一次原始的重生体验。
与《黑天鹅》类似,《搏击俱乐部》探讨了身份危机、心理分裂和自我毁灭等主题。尼娜和未透露姓名的叙述者都在与分离体验作斗争,创造出替代角色来应对他们面临的压力。超现实的视觉效果、不可靠的叙述者以及陷入混乱的情节,使《搏击俱乐部》成为《黑天鹅》粉丝不可或缺的心理惊悚片。虽然许多电影可能在故事情节上模仿《黑天鹅》 ,但没有一部电影能像《搏击俱乐部》那样充分阐明现代性对心理的压力。
发表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