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部與《黑天鵝》類似的必看電影

10 部與《黑天鵝》類似的必看電影

《黑天鵝》等電影透過探索痴迷、心理崩潰和對藝術卓越的不懈追求等複雜主題吸引了觀眾。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的《黑天鵝》是一部出色的心理驚悚片,巧妙地模糊了現實與瘋狂之間的界限,展現了娜塔莉波曼 (Natalie Portman) 飾演的妮娜 (Nina) 屈服於芭蕾舞生涯的巨大壓力的過程。其引人入勝的敘事深入探討了身份破碎、偏執和野心的陰暗面等主題。雖然《黑天鵝》的心理深度和視覺藝術鞏固了其作為電影傑作的地位,但許多其他電影也喚起了同樣令人難忘的氛圍。

幾部引人注目的電影透過探索心理崩潰、身份危機以及追求偉大所需犧牲的主題,與《黑天鵝》產生了共鳴。透過不可靠的敘事、意想不到的轉折和淒美的人物研究,與《黑天鵝》相似的電影挑戰了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從《搏擊俱樂部》和《分裂》中破碎的心靈,到《爆裂鼓手》《鳥人》中描繪的藝術痛苦,每一部電影都具有令人不安的輝煌,使阿羅諾夫斯基和波特曼 2010 年的心理驚悚片提升到了現代經典的地位。

10.分裂(2016)

導演:M·奈特·沙馬蘭

《分裂》是 M·奈特·沙馬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詹姆斯·麥卡沃伊在其中扮演了一位患有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男子,他綁架了三名少女,其精彩演繹令人讚嘆。在他展現出 23 種人格的同時,他的內心也隱藏著更險惡的第 24 種人格。這部電影在探索心理破碎和創傷的影響方面與《黑天鵝》有著深刻的契合。這兩個故事都圍繞著主角如何應對破碎的身份而展開,正如凱文的多重人格和妮娜在巨大壓力下抑制自己的精神一樣。

與《黑天鵝》類似,《分裂》將身體恐怖的元素融入心理恐怖中,身體上的變化反映了凱文和妮娜日益惡化的精神狀態。敘事結構巧妙地運用了不可靠的視角,迫使觀眾質疑現實的本質。值得注意的是,凱文的另一個身份海德薇 (Hedwig) 的舞蹈片段扭曲地反映了妮娜對芭蕾舞的痴迷。對於《黑天鵝》的崇拜者來說,《分裂》深入探討了扣人心弦的心理分析,其中心靈是最終的戰場。

9.《圓周率》(1998)

達倫艾隆諾夫斯基 導演

《圓周率》是阿羅諾夫斯基的導演處女作,引人入勝,自上映以來便廣受好評,至今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處女作之一。這部黑白心理探索涉及宗教、數學、神秘主義和精神疾病等主題,記錄了一位數學家痴迷地尋找揭示宇宙模式的數字的旅程。和《黑天鵝》一樣,《圓周率》深入探討了痴迷和偏執的主題,展現了阿羅諾夫斯基對探索人類心靈深度的執著。

《圓周率》的視覺風格——鮮明、單色的攝影風格——反映了《黑天鵝》中令人迷失方向、幽閉恐怖的氛圍。兩位主角馬克斯和妮娜都在與可怕的幻象和妄想作鬥爭,這些幻象和妄想促使他們走向自我毀滅。令人難忘的配樂與令人痛心的視覺效果相得益彰,強化了情感衝擊,反映了主角面臨的自殺式瘋狂。對於《黑天鵝》的粉絲來說,《圓周率》是一部必看的電影,它能帶他們走出無止盡痴迷的危險。

8.機械師(2004)

布拉德安德森 導演

2004 年上映的《機械師》之所以聲名狼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克里斯蒂安貝爾 (Christian Bale) 大幅減肥,導致他看起來骨瘦如柴。貝爾的表演與波曼對妮娜的刻畫十分相似,這充分說明《機械師》是《黑天鵝》的重要伴侶。這部電影講述了特雷弗·雷茲尼克 (Trevor Reznik),一位深受嚴重失眠困擾的機械師,他的精神疲勞最終導致一場災難性的工作事故,使他陷入了絕望和偏執的惡性循環。

在這兩個故事中,主角都在努力應對現實,同時應對巨大的壓力——無論是特雷弗對揭露陰謀的痴迷,還是妮娜對藝術成就的追求。兩部電影都迴盪著令人難以忘懷的氛圍,而詭異的攝影技術和不可靠的敘述者模糊了感知現實和實際現實之間的界限,更增強了這​​種氛圍。

7.鳥人(2014)

亞歷杭德羅·G·伊納裡圖 導演

《鳥人》由麥可基頓、愛德華諾頓和艾瑪史東領銜主演,獲得了評論界和商業上的雙重成功。該片以連續鏡頭拍攝,記錄了一位以超級英雄角色聞名的過氣演員的生活,他試圖透過百老匯戲劇重振自己搖搖欲墜的職業生涯。考慮到基頓與蝙蝠俠的歷史,以及他和妮娜所面臨的壓力,對錶演的元評論很有趣。

《鳥人》《黑天鵝》都探索了藝術完美的高風險,描繪了瀕臨崩潰的人物。雷根湯姆森 (基頓飾) 和妮娜都沉迷於自己的手藝,被扭曲現實的幻象所困擾。伊納裡多的電影技術讓人產生一種夢幻般的狀態,類似阿羅諾夫斯基的沉浸式導演風格。圍繞嚴格表演要求的共同主題凸顯了戲劇和芭蕾舞的世界如何因為每個角色追求偉大而導致自我毀滅。

6.夜行者(2014)

丹吉爾羅伊 導演

《夜行者》是編劇兼導演丹吉爾羅伊和主演傑克葛倫霍創意合作的成果。該片以吉爾羅伊的劇本和吉倫哈爾令人毛骨悚然的表演而聞名,故事批判了不道德的新聞報道,反映了社會對聳人聽聞的追求,講述了一位通訊記者在洛杉磯各地拍攝暴力犯罪現場並賣給新聞媒體的故事。儘管它最初看起來與《黑天鵝》毫無關聯,但它體現了野心令人不安的極端性。

妮娜·塞耶斯 (Nina Sayers) 和路易斯·布魯姆 (Louis Bloom) (吉倫哈爾飾) 展現了實現目標的執著動力,將自己推向危險的極限。與《黑天鵝》類似,《夜行者》利用結合動態特寫鏡頭和偷窺取景的引人入勝的攝影技術,讓觀眾沉浸在主角的墮落之中。《夜行者》中昏暗的夜間背景反映了《黑天鵝》的戲劇世界,揭示了兩個角色如何在不懈地追求成功的過程中犧牲了他們的道德——以及最終的人性。

5.夢之安魂曲(2000)

達倫艾隆諾夫斯基 導演

《夢之安魂曲》常被認為是阿羅諾夫斯基的最高成就,僅次於《黑天鵝》。憑藉傑瑞德雷托、珍妮佛康納莉、艾倫伯斯汀和馬龍韋恩斯的精彩演繹,電影的絕望和孤獨氛圍因其扣人心弦的敘事而更加濃厚。該劇圍繞著四個深受毒癮困擾的個人展開,反映了他們對滿足和愛的極度渴望,同時也導致他們做出了毀滅性的選擇。

從主題來看,《夢之安魂曲》透過對迷戀和上癮的惡夢式描繪與《黑天鵝》有著深刻的連結。阿羅諾夫斯基採用了與《黑天鵝》類似的引人注目的視覺選擇,包括令人困惑的圖像和引人入勝的聲音設計,讓觀眾沉浸在主角不斷瓦解的精神狀態中。《夢之安魂曲》的緊急剪輯和震撼的視覺效果有效地放大了電影的心理恐怖,使其成為那些喜歡挑戰痴迷界限的以人物為主導的敘事的人們必看的電影。

4.記憶碎片(2000)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記憶片段》是一部開創性的驚悚片,標誌著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作為他的第二部長片,該片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成為非線性敘事的典型代表,時間線交織圍繞著患有前行性遺忘症的倫納德展開,他堅持不懈地尋找殺害他妻子的兇手並為其報仇。

《記憶片段》《黑天鵝》都展現了不可靠的記憶和支離破碎的身份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倫納德拼湊現實的努力與妮娜對自己不斷惡化的自我認知的對抗產生了共鳴。諾蘭巧妙的敘事結構讓人產生困惑,與《黑天鵝》中令人困惑的視角轉變相似。《記憶碎片》以失落、痴迷和自欺欺人為主題,成為那些被《黑天鵝》對人類心靈的探索所吸引的觀眾的一部典範心理驚悚片。

3.致命魔術(2006)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致命魔術》是諾蘭的另一部經典之作,與《黑天鵝》有著共同的深刻主題關注。兩部電影都深入探討了個人為完善藝術才能所付出的努力,描繪了魔法世界中激烈的競爭。該劇講述了兩個魔術師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友誼逐漸惡化,殘忍和欺騙將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像《黑天鵝》一樣,《致命魔術》也審視了為了達到藝術巔峰而產生的痴迷和犧牲。阿爾弗雷德·博登 (貝爾) 和羅伯特·安吉爾 (傑克曼) 展現出的對成功的不懈追求與妮娜對在芭蕾舞領域追求完美的執著精神相呼應。兩部電影都充斥著二元性的主題——妮娜向黑天鵝角色的轉變呼應了《致命魔術》中探索的黑暗深度。諾蘭的敘事技巧與阿羅諾夫斯基的敘事方式交織在一起,揭示了與藝術犧牲相關的令人痛心的現實。

2.爆紅鼓手(2014)

達米安查澤雷 導演

《爆裂鼓手》代表了對藝術野心的又一次有力探索以及隨之而來的高昂代價,與《黑天鵝》的主題產生了深刻共鳴。這部廣受好評的電影由達米安查澤雷執導,講述了一位有抱負的鼓手在著名音樂學院應對其令人生畏的導師的嚴苛要求的故事。與妮娜一樣,安德魯·尼曼發現了實現偉大事業所需的嚴酷要求以及隨之而來的犧牲。

《爆開鼓手》《黑天鵝》之間的對比十分引人注目,因為兩部電影的故事都描述了年輕藝術家在完美主義的重壓下瀕臨崩潰的故事。妮娜與嚴厲的芭蕾舞教練的遭遇,與安德魯在虐待狂音樂老師特倫斯·弗萊徹的管教下所遭受的心理折磨如出一轍。兩部故事都警示人們警惕藝術野心的陰暗面,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脈動的音景共同增強了《爆裂鼓手》扣人心弦的敘事情節。

1.搏擊俱樂部(1999)

大衛芬奇導演

大衛芬奇執導的《搏擊俱樂部》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之一,堪稱與《黑天鵝》齊名的巔峰之作。儘管最初評價褒貶不一,但它已經獲得了經典電影的地位。該劇改編自查克帕拉尼克的小說,講述一位無名敘述者飽受失眠和對生活不滿的折磨的故事。當他遇到泰勒·德頓時,他的人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泰勒·德頓透過搏擊俱樂部讓他體驗了一次原始的重生體驗。

與《黑天鵝》類似,《搏擊俱樂部》深入探討了身份危機、心理分裂和自我毀滅等主題。妮娜和未透露姓名的敘述者都在與分離體驗作鬥爭,創造出不同的角色來應對他們所面臨的壓力。超現實的視覺效果、不可靠的敘述者以及陷入混亂的局面,使《搏擊俱樂部》成為《黑天鵝》粉絲不可或缺的心理驚悚片。儘管許多電影在故事情節上模仿《黑天鵝》 ,但沒有一部電影能像《搏擊俱樂部》那樣充分闡明現代性對心理的壓力。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