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意想不到的陌生人改變鮑勃迪倫生活的 9 種方式

一個意想不到的陌生人改變鮑勃迪倫生活的 9 種方式

注意:本文包含《完全未知》的嚴重劇透!

對完全未知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檢驗

《完全未知》深入探討了標誌性民間音樂家轉型搖滾樂手鮑勃迪倫的生活,呈現出引人入勝的敘事,儘管具有顯著的藝術許可。鮑勃迪倫以其神秘的性格和對民間和搖滾音樂的巨大影響而聞名,一直是許多電影和紀錄片的主題。其中包括 2024 年的傳記片《完全未知》,該片探討了迪倫在 1960 年代的動盪旅程,特別是他從原聲音樂轉向電子音樂期間所面臨的強烈反對。

雖然這部電影保留了迪倫故事的關鍵方面,但它也發明、改變或省略了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從 Elijah Wald 的書Dylan Goes Electric 中汲取靈感!迪倫、西格、紐波特和分裂六十年代的夜晚,這部電影邀請人們對其解釋和事實準確性進行審查。

《完全未知》中的關鍵誤傳

1. 迪倫與卡什初次相遇的神話

鮑伯迪倫和強尼卡許之間的友誼是《完全未知》的關鍵方面,透過他們的通信展現了迪倫的心靈。然而,他們在 1964 年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上的首次見面被廣泛認為是神話。迪倫和卡什的兒子都表示,他們實際上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認識的,比那個節日早了好幾年。約翰·卡特·卡什 (John Carter Cash) 在 Reddit 上回憶道,兩人在紐約的一家酒店房間見面,興奮不已;一個令人愉快的軼事證實了他們早年的相識。

2.瓊貝茲遇見迪倫時已經是明星了

在影片中,敘述顯示鮑伯迪倫和瓊貝茲在一個開放麥克風之夜第一次相遇時都是未簽約的音樂家。這種描繪扭曲了歷史,因為當他們相遇時,貝茲已經是一位著名的藝術家。到 1961 年,貝茲不僅是一位知名的民謠歌手,而且還簽訂了唱片合約,並透過 1959 年開始的表演而聲名大噪。

3. 蘇澤‧羅托洛的時代與背景

《完全未知》透過呈現一個虛構人物西爾維·魯索(Sylvie Russo),以蘇西·羅托洛(Suze Rotolo)為原型,改變了兩人的關係動態。 Rotolo)開始與20 歲的迪倫約會時年僅17 歲。這部電影明智地讓角色變老,可以說是為了避免讓觀眾感到不適,同時省略了圍繞他們關係的一些複雜性。

4. 彼得、保羅和瑪麗:迪倫成名的關鍵

這部電影強調了瓊貝茲在推廣迪倫歌曲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但卻忽略了民謠三人組彼得、保羅和瑪麗的巨大影響。他們對《Blowin’ in the Wind》的詮釋將迪倫的音樂推向了新的聽眾,鞏固了他在業界的聲譽,展示了老牌音樂家在他職業生涯中的關鍵作用。

5. 鮑伯迪倫的婚姻決定

故事也簡化了迪倫與貝茲分手的後果,迅速掩蓋了他們關係的混亂本質以及他隨後與薩拉·朗茲的婚姻。迪倫在與貝茲分手後不久就選擇與朗茲結婚,這為他們的故事增添了情感分量,而電影故意迴避了這一點,可能是為了保持對迪倫更具同情心的描繪。

6. 皮特西格對迪倫的電動裝置的反應

這部電影延續了皮特·西格(Pete Seeger) 對迪倫在1965 年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上表演電子音樂的憤怒反應的誇張故事。感是針對扭曲的聲音,而不是迪倫的電氣化。這種敘事選擇可能會增強戲劇性,但會損害西格對迪倫藝術演變的真實感受。

7. 警察口哨的錯誤歸屬

在《重訪 61 號公路》錄製過程中的一個值得注意的場景中,電影將使用警哨的異想天開的想法歸因於迪倫本人。然而,這項創新其實源自於阿爾·庫柏(Al Kooper),他向迪倫提出了這個概念。這種錯誤的歸因服務於電影的敘事,但卻忽略了藝術創作的協作本質。

8. 結合「猶大」時刻的背景

這部電影以迪倫在 1966 年演出期間臭名昭著的“猶大”事件為高潮,儘管時間安排上有所錯位。這一標誌性時刻實際上發生在 1965 年紐波特音樂節近一年後。雖然事實上不準確,但將這一時刻納入其中的決定強調了它在迪倫敘述中的重要性,說明了他的藝術演變和觀眾期望之間的緊張關係。

9. 紐波特的虛構互動

最後,迪倫和卡什在 1965 年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上進行支持性對話的情感高潮是電影的發明,因為那一年卡什沒有參加。這種藝術選擇旨在說明兩位音樂家之間的友情,即使它與歷史記錄有所不同。

結論

《完全未知》對鮑勃迪倫的生活進行了引人入勝但又存在缺陷的描繪,將事實與虛構交織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情感共鳴的故事。雖然這部電影抓住了迪倫旅程的精髓,但它也對傳記片的準確性及其戲劇化現實的傾向提出了質疑。這項分析不僅強調了這些差異,而且豐富了我們對音樂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的遺產的理解。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