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這不是布雷特伊斯頓艾利斯作品的首部電影改編作品,但《美國精神病患》無疑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最受歡迎的電影。在上映 25 週年之際,這部電影經久不衰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無數的觀看次數揭示了它的層次複雜性。在《美國驚魂記》之前,艾利斯的文學創作透過電影《小於零》進入銀幕,由小勞勃道尼主演,探討了與《美國驚魂記》類似的主題。隨後, 2002 年的《吸引力法則》與克里斯汀貝爾主演的電影有著微妙的聯繫,隨後又是 2008 年的《告密者》。
這部電影由瑪麗哈倫執導並共同編劇,以紐約富有的投資銀行家帕特里克貝特曼為中心。他的外在生活看起來很理想,有豪華的頂樓公寓和迷人的未婚妻。然而,貝特曼內心隱藏著黑暗的秘密,並被暴力幻想所吞噬——與各種女性相遇只是為了對她們造成傷害。隨著他的殺戮衝動升級,他的心理狀態崩潰,貝特曼看似完美無缺的外表開始崩潰。
艾利斯小說的忠實改編
哈倫和特納面臨的適應挑戰
在電影實現之前,《美國精神病患》的改編權經歷了近十年的曲折歷程,部分原因在於其有趣而複雜的敘事,主要從貝特曼的角度透過第一人稱敘述來講述。將這個錯綜複雜的內心世界搬上銀幕對電影製作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哈倫和合著者吉妮薇·特納的指導下,艾利斯小說的精髓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儘管進行了有利於電影化敘事的修改。值得注意的是,片中貝特曼旁白的缺席為他的行為帶來了一種神秘感,並緩和了他過於挑剔的觀點的嚴厲性。此外,省略某些暴力場面也讓影片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然而,某些改變可能會讓一些觀眾失望,因為它們巧妙地改變了來源材料的核心主題。這部電影似乎對雅痞文化進行了某種概括性的批評;貝特曼在小說中將自己的暴力傾向合理化的傾向加深了他的精神病,為電影模糊的結論提供了更令人滿意的解釋。
營造引人入勝的懸念氛圍
反映貝特曼性格的視覺風格
《美國精神病患》以 1987 年為背景,巧妙地避免陷入那個時代電影的陳腔濫調。雖然許多當代敘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充滿活力的霓虹燈色彩和當時誇張的時尚,但哈倫的方向仍然紮根且真實地反映了貝特曼的性格和心理。
透過巧妙地融合天賦和極簡主義,哈倫和攝影師安傑伊·塞庫拉創造了引人入勝的視覺體驗,美化了關鍵時刻——例如標誌性的名片場景——同時讓電影的其餘部分以克制的美感展開。這種風格選擇反映了貝特曼本人直率且經過深思熟慮的舉止,讓觀眾沉浸在他令人不安的精神景觀中。
克里斯蒂安貝爾無與倫比的表演
貝爾最精彩的表演之一
在描繪帕特里克·貝特曼這個有嚴重缺陷的角色時,對於《美國精神病人》來說,選擇一位能夠展現該角色吸引力的演員至關重要,儘管他的行為應受譴責。瑪麗·哈倫憑藉克里斯蒂安·貝爾的選角出色地實現了這一目標。許多人可能會發現他的表演有些超然,但這種特質與貝特曼精心策劃的角色和深思熟慮的思維過程完美契合。
當貝特曼的世界開始陷入混亂時,貝爾巧妙地營造了緊張氣氛,熟練地升級了他的情感旅程——從名片比較中體現出的微妙嫉妒,到他在給律師的語音信箱中承認自己可能犯下的罪行時的徹底狂躁崩潰。儘管貝爾的電影作品眾多,其中包括獲得奧斯卡提名的角色,但他在《美國精神病人》中的表演仍然是歷史上的亮點。
對於想要重溫這部經典之作的人來說,《美國驚魂》目前可以在 Hulu 上觀看,以紀念其 25 週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