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一次驅魔》原本是一部以令人毛骨悚然的驅魔為主題的紀錄片,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部電影完全是一部虛構作品。這部 2010 年的超自然恐怖電影採用偽紀錄片風格拍攝,旨在營造一種令人信服的幻覺,讓人感覺它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選擇紀錄片形式的策略性選擇有效地吸引了觀眾的興趣,並帶來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因為電影觀眾紛紛湧入影院,以了解故事的真實性。
本片的演員陣容十分強大,包括飾演科頓馬庫斯 (Cotton Marcus) 的帕特里克·法比安 (Patrick Fabian)、飾演內爾·瑪格麗特·斯威特澤 (Nell Margaret Sweetzer) 的艾希莉·貝爾 (Ashley Bell) 以及飾演卡勒布·蘭德里·瓊斯 (Caleb Landry Jones) 的卡勒布斯特·澤澤 (Caleb. Sweetzer)。《最後一次驅魔》的成功促使其續集《最後一次驅魔 2》於 2013 年 3 月 1 日上映。然而,續集卻難以複製前作的票房成功,這主要是由於電影的核心噱頭被揭穿。
增強真實感的拍攝技巧
行銷策略放大「真實故事」角度

《最後一次驅魔》的預告片在營造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假象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片採用了戲劇性的畫外音,由牧師科頓馬庫斯配音,並配以看似真實的鏡頭,導致許多人誤以為這部電影是非虛構的。此外,獅門影業也採用了創新的宣傳策略,例如利用隨機視訊聊天平台 Chatroulette 來吸引潛在觀眾。
這種巧妙的營銷方式充分利用了「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主題,使影片以 180 萬美元的適中預算取得了 6, 770 萬美元的驚人票房收入,同時也收穫了大部分積極的評論。儘管故事本身完全是虛構的,但觀眾還是被銀幕上展現的真實故事所吸引。電影製作人的獨特策略極大地促進了該項目的整體成功。
紀錄片式恐怖電影的影響
《女巫布萊爾》和《鬼影實錄》開創的先例



《最後一次驅魔》成功地利用了早期偽紀錄片恐怖電影的成功,例如《女巫布萊爾》和《靈動:鬼影實錄》系列。雖然它並不是第一部採用紀錄片式敘事的電影,但它做得非常有效,憑藉引人入勝的內容和行銷吸引了觀眾並留住了他們的注意力。事實證明,將真實的電影攝影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相結合的做法在票房上佔據優勢。
探索其他偽裝成真實故事的虛構恐怖電影
從歷史角度看恐怖電影的欺騙敘事

採用「基於真實事件」的行銷策略並不是新鮮事。事實上,它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遠在《女巫布萊爾》上映之前。 1972 年,韋斯·克雷文 (Wes Craven) 的《左邊最後一棟房子》 (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 ) 被錯誤地聲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儘管其故事實際靈感來自英格瑪·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的《處女泉》 (The Virgin Spring),取材於一首古老的民謠。
同樣地,由托比霍珀 (Tobe Hooper) 執導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在開場時也宣稱其「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這一說法具有誤導性,但其靈感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殺手艾德蓋恩 (Ed Gein)。相反, 《沉默的羔羊》等電影雖然改編自蓋恩的故事,但其呈現方式卻並非真實的故事。
與《女巫布萊爾》和《最後一次驅魔》更相似的是《柳條人》,它以虛構的承認虛構的薩默萊爾勳爵及其臣民的合作開始。這種方法與《女巫布萊爾》類似,旨在透過呈現虛構的現實來增強影片的恐怖感。這類策略持續塑造恐怖片類型,促使觀眾質疑虛構與現實之間的界線。
發佈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