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女神異聞錄 4》可能重製的令人興奮的謠言正在流傳。鑑於《女神異聞錄 3 重裝上陣》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增強,我發現 Atlus 重新激活我最喜歡的該系列作品的想法特別令人興奮。雖然有些玩家認為應該優先考慮《女神異聞錄 6》 ,但我認為在下一部主要作品發布之前發布《女神異聞錄 4》重製版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前景,而不是挫折。
儘管《女神異聞錄 4 Golden》並不是特別老,但與《女神異聞錄 5 Royal》或《女神異聞錄 3 Reload》中的創新相比,它的遊戲機制可能會顯得過時。一個具有潛在改進潛力的突出領域是戰鬥系統,其中諸如接力棒傳遞或 Showtime 攻擊等增強功能將顯著提升遊戲體驗。此外,考慮到當前的文化氛圍,《女神異聞錄 4》的重製版可能會引起當今觀眾的強烈共鳴。
可能翻拍的傳言愈演愈烈
網域註冊和日益增長的投機行為

最近,有關該片可能翻拍的猜測愈演愈烈,這主要是由於一個引人注目的網域註冊。X上的用戶 ScrambledFaz發現網域 p4re.jp 已被註冊,這引發了一系列討論,讓人想起《女神異聞錄 3 Reload》宣布 p3re.jp 已獲得保護之前的情形。這項進展進一步證實了有關翻拍的傳言。
歌手平田志保子 (Shihoko Hirata) 的評論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興奮之情,她提到了一項未宣布的項目的錄音。考慮到她之前參與《女神異聞錄 4》的製作,有人猜測她可能會參與重製版的製作。雖然尚未發布任何官方公告,但人們對《女神異聞錄 4》新版本的期待仍在持續高漲。
《女神異聞錄 4 黃金版》在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玩家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我發現自己在玩新遊戲時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它。雖然這款遊戲在很多方面都很出色,但我認為在潛在的重製版中還有幾個地方有待改進。加入類似《女神異聞錄 3 Reload》中可選的強敵可以有效消除過度磨練。此外,採用Metaphor: ReFantazio的戰鬥機制,允許跳過與低階敵人的回合製戰鬥,這將使遊戲玩法更加現代化。
即使在重製版中升級是必要的,這也將是一次有益的體驗,特別是如果開發人員加入「新遊戲加成」功能,使玩家能夠保留其主角在第一次遊戲中的等級。圖形更新和更流暢的戰鬥系統帶來的興奮激發了我的希望,因為遊戲的主題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特別及時。
《女神異聞錄 4》中的身份主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直面性別規範與 LGBTQ+ 身份



《女神異聞錄 4》的敘事深入探討了認同問題。當《女神異聞錄 5》的怪盜們努力抵抗叛亂時, 《女神異聞錄 4》的調查小組成員必須面對自己不愉快的事實,以喚醒他們的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像 Tatsumi Kanji 和 Naoto Shirogane 這樣的人物都在努力處理他們與性別規範之間的複雜關係,強調了遊戲的當代意義。
直人對自己身分的掙扎,擔心自己的女性氣質可能會妨礙她作為偵探的職業生涯,在社會上關於女性角色的持續爭論中引起了共鳴。正如《時代》雜誌所強調的那樣,傳統妻子影響者等文化運動延續了過時的性別刻板印象,反映了 Naoto 所面臨的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Kanji 對自己身份的鬥爭揭示了社會壓力如何影響男性對男子氣概的看法。他渴望符合具有攻擊性的男性刻板印象,因為他擔心自己會因為熱愛製作毛絨玩具等傳統「女性化」的興趣而顯得軟弱。根據《今日美國》報道,最近的趨勢表明,男性正在竭盡全力遵循男性形象,這進一步使性別認同的觀念複雜化。
此外,Kanji 接受自己 LGBTQ+ 身分的歷程說明了一個關鍵主題:自我接受的重要性。他最初以為 Naoto 是男性,因此對她產生了好感,而這種好感也成為他探索自身慾望的一種方式,最終在遊戲的敘事中,他深刻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份。這趟強而有力的旅程在 LGBTQ+ 群體的接受經常遭遇抵制的環境下尤其重要,正如NBC所指出的,最近的政治背景突顯了這一點。
Kanji 的經歷與那些正在尋找自身身份的玩家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在反 LGBTQ+ 情緒高漲的時期增強了這款遊戲的潛在影響力。重製版可以成為新玩家的指路明燈,就像原版遊戲幫助我走向自我接受一樣。
反映與《女神異聞錄 4》類似主題的媒體
新興媒體探討當代議題




近年來,涉及與《女神異聞錄 4》類似主題的媒體獲得了廣泛關注。例如,Netflix 系列《青春期》探討了一名被指控謀殺的年輕男孩的複雜情況,反映了《女神異聞錄 4》的核心衝突,其中個人與社會期望的糾葛導致了可怕的後果。
此外,廣受好評的《我看到了電視裡的光芒》以強有力的故事敘述深入探討了 LGBTQ+ 身份問題,呼應了自我接受和社會挑戰的主題。儘管截然不同, 《女神異聞錄 4》的主題與當前的媒體格局相協調,表明人們對以身份和接受為中心的敘事有了新的認識。
隨著我們不斷前進,對與個人和社會鬥爭產生共鳴的故事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而《女神異聞錄 4》的重製可能會吸引新的觀眾,引領他們踏上有意義的自我發現之旅。
資料來源: ScrambledFaz/Twitter、 時代、 沙龍、 今日美國、 NBC
發佈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