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奇 17》是奧斯卡近期魔咒的最新受害者嗎?

《米奇 17》是奧斯卡近期魔咒的最新受害者嗎?

奧斯卡魔咒:最佳導演獎得主的不祥趨勢

電影製作人和電影公司負責人請注意:所謂的奧斯卡魔咒可能確實有現實依據。過去十三年來出現了一個驚人的趨勢,表明許多最佳導演獎獲獎者在隨後的電影事業中面臨著重大挑戰。這些後續電影往往票房表現不佳或未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為本應決定職業生涯的成功蒙上一層陰影。

奧斯卡頒獎典禮後電影市場下滑的規律

分析近代歷史會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模式:李安廣受好評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但緊隨其後的是反響不佳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同樣,達米恩查澤雷 (Damien Chazelle) 在獲獎影片《樂來樂愛你》(2016) 之後又推出了平淡無奇的《登月第一人》 (2018)。吉列爾莫·德爾·托羅廣受好評的《水形物語》(2018)引出了令人失望的《噩夢小巷》(2021),該片未能在票房上收支平衡。趙婷剛以《無依之地》(2020)獲得巨大成功,但《永恆族》 (2021)卻遭遇滑鐵盧。這部本應是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的開端的電影,卻在評論界和商業上都遭遇滑鐵盧。

詛咒的歷史

最佳導演魔咒的陰影可以追溯到邁克爾·西米諾在《獵鹿人》之後的失敗,《天堂之門》(1980 年),這部電影給該工作室帶來了相當大的經濟損失。最近幾週,隨著著名電影製片人奉俊昊的最新項目《米奇17》陷入困境,這一詛咒再次出現,引發了人們對這一趨勢對電影業更廣泛影響的猜測。

《米奇 17》的預算為 1.18 億美元,加上額外的行銷活動成本,其國內票房僅 4, 080 萬美元,全球票房僅 1.107 億美元。這部由羅伯派汀森主演的電影預計將遭受巨額財務損失,這與奉俊昊早期憑藉《寄生上流》(2019)獲得的成功形成了鮮明對比。 《寄生上流》贏得了包括四項奧斯卡獎在內的無數獎項,並讓全球觀眾著迷。

業界認可的重要性

布蘭迪斯大學電影教授托馬斯·多赫蒂在接受《好萊塢報道》採訪時表示:“這個獎項是來自好萊塢的終極認可。” “除非導演們腳踏實地,否則新獲得的讚譽可能會帶來問題。” 這樣的榮譽為獲獎者在選擇項目時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有時會導致他們做出的決定更多的是出於野心而不是合理的判斷。

例如,李安在《比利·林恩》中運用了實驗技術,結合3D拍攝採用了前所未有的每秒120幀的技術。這項選擇雖然富有創新性,但由於遇到了巨大的發行挑戰,導致國內票房總額慘淡,僅為 200 萬美元。批評家們是無情的; 《衛報》的彼得·布拉德肖感嘆,影片雄心勃勃的幀率最終損害了其敘事的連貫性。

從失誤中汲取教訓

吉勒摩戴托羅的《惡夢小巷》和查澤雷的《登月第一人》也體現了這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德爾托羅的這部電影演員陣容強大,但其巨額預算使其票房收入低於預期,6000 萬美元的預算僅帶來 4000 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同時,查澤雷的電影長度也受到質疑,因為觀眾認為電影節奏太慢影響了觀看體驗。

後續行動的新方法?

趙婷在《永恆族》中的經歷(當時她憑藉《無依之地》獲得該獎)引發了一個問題:這一魔咒是否會在導演們著手新項目之前就對他們產生影響?或者,這可能表明一種類似於彼得原理的現象,該現象強調傑出人才可能難以有效地將他們的技能適應新的環境。

打破詛咒:值得注意的例外

儘管受到詛咒,但有兩位導演——亞歷杭德羅·伊納裡多 (Alejandro Iñárritu) 和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卻是顯著的例外。兩位電影製片人都曾兩次獲得奧斯卡獎,但都沒有遭遇獲獎後的低迷。繼《鳥人》首次獲獎後,伊納裡多憑藉廣受好評的《荒野獵人》連續第二年獲得奧斯卡獎,而卡隆則在《地心引力》之後,又推出了廣受好評的《羅馬》

展望未來

雖然詛咒看起來令人生畏,但重要的是要記住,挑戰往往能夠帶來成長和轉變。奉俊昊的電影之旅遠未隨著《米奇17號》結束。此外,其他近期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導演如簡·坎皮恩、丹尼爾斯、克里斯多福·諾蘭和肖恩·巴克都還未推出後續作品,這為逆轉的可能留下了空間。

正如托馬斯多爾蒂所說,獲得最佳導演獎所帶來的尊重可能會對未來的項目蒙上陰影,因為合作者可能不願意挑戰導演的決定。 「如今誰敢建議這種水準的電影製作人要謹慎呢?」他提出質疑,強調好萊塢創作自主權和合作批評之間的不穩定平衡。

雖然奧斯卡魔咒可能是將許多著名導演聯繫在一起的敘事線索,但它也提醒我們,每個項目都是在不斷發展的電影製作領域重新定義成功的新機會。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