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理查德·巴赫曼其實是多產作家史蒂芬·金的筆名。儘管這項發現多年前就已浮出水面,但其發生的方式與金的小說中的情節曲折相似。金的職業生涯長達數十年,鞏固了他作為流行文化基石的地位,並透過他豐富的小說收藏以及眾多的電影和電視改編作品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然而,如此巨大的名氣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促使金在 1970 年代末採用了巴赫曼這個筆名。這個另一個自我使他逃避了因人氣高漲而帶來的無情審查。如果不是有一位敏銳的讀者進行了徹底的研究,金可能會繼續以巴赫曼的名字匿名很長時間。
揭開其中的連結:一位粉絲的推論
辨識標誌性風格

多年來,金獨特的敘事風格一直引起忠實觀眾的共鳴。儘管他的寫作風格不斷演變,但核心的藍領語調和重複的短語仍然是其作品的顯著標誌。 1984 年,狂熱粉絲、書店店員兼作家史蒂夫布朗 (Steve Brown) 在閱讀巴赫曼小說《瘦身者》的早期版本時偶然發現了這些熟悉的表達方式。他對金的作品的熟悉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相信理查德·巴赫曼確實是史蒂芬·金的化名。
深入研究:國會圖書館
意外的啟示

布朗以偵探般的方式前往國會圖書館,仔細審查了理查德·巴赫曼小說的相關版權。令人驚訝的是,他發現大多數書籍都是以史蒂芬金的經紀人柯比麥考利 (Kirby McCauley) 的名義註冊的。然而,確鑿的證據是,巴赫曼的第一本書《憤怒》的版權直接歸於金。有了這些證據,布朗聯繫了麥考利,結果卻發現自己與金直接交談。
出乎意料的是,金本人拿起電話承認了真相:「史蒂夫布朗?我是史蒂夫金。好吧,你知道我是巴赫曼,我知道我是巴赫曼,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談談吧。」這次坦誠的交流標誌著巴赫曼秘密的結束。
金回顧了自己的經歷,將其比作雨中購物袋慢慢破裂的過程。儘管出版商多年來一直隱瞞巴赫曼的身份,但謠言仍然存在。在布朗發現之後,金揭開了面紗,宣布不再使用筆名,並在《瘦身者》的新印刷本上清楚地標註了“斯蒂芬·金以理查德·巴赫曼的筆名寫作”。
使用假名的動機
創建 Bachman 的雙重目的







金使用假名的理由主要有兩個動機。首先,金試圖挑戰自己作為作家的能力,想證明他在文學上的成功歸功於他的技藝,而不是他的名氣。這體現了一位演員希望走出名人父母的陰影、渴望僅憑才華成名的願望。
1977 年,當他出版第一本巴赫曼著作《憤怒》時,他已經是一位知名作家,創作了《魔女嘉莉》、《撒冷鎮》和《閃靈》等熱門作品。儘管金已聲名鵲起,但他仍接受了用筆名重新開始的挑戰,這為他提供了一種創作自由。
此外,金發現出版業前景艱難,因為傳統的行業規範通常限製作者每年只能出版一本書。作為一個多產的說故事的人,他需要分散注意力;因此,巴赫曼這個化名使他能夠繞過這些限制並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創作作品。
重返巴赫曼:最後兩本小說
發現被遺忘的作品
儘管巴赫曼的秘密早在 80 年代就被揭開,但金還是以這個筆名創作了另外兩部小說: 1996 年的《監管者》和2007 年的《火焰》。
理查德·巴赫曼的書 |
出版年份 |
---|---|
憤怒 |
1977 |
漫漫長路 |
1979 |
道路施工 |
1981 |
奔跑的人 |
1982 |
更薄 |
1984 |
巴赫曼收藏 |
1985 |
監管機構 |
1996 |
火焰 |
2007 |
金後來透露,《Blaze》早在出版前就已寫好,但被擱置了好幾年。他在一個箱子裡發現了這份早於他的突破性作品《魔女嘉莉》的手稿,並將其出版,以懷舊的方式向他曾經使用的巴赫曼角色致敬。
總的來說,史蒂芬金以理查德巴赫曼的筆名共創作了八部小說,包括前面提到的作品和合集。除非有另一份手稿再次出現,否則他不太可能對這個另一個自我提供新的見解。無論如何,巴赫曼傳奇為金輝煌的職業生涯增添了引人入勝的一章——強調了作家的惡名和他們的創作抱負之間的矛盾。
來源:華盛頓郵報檔案
發佈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