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未知》迅速吸引了評論家和觀眾的注意,生動地描繪了鮑勃迪倫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的職業生涯。這部傳記片記錄了迪倫的變革之旅,他成為美國民間音樂復興的關鍵人物,將這一流派帶到了流行文化的最前沿。這部電影忠實地反映了迪倫的藝術遺產,同時以他對音樂史的深遠影響吸引了新觀眾。
儘管鮑勃迪倫目前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曲作者之一,但他曾一度被視為民間音樂界有爭議的人物。在 60 年代初期,民間音樂常常難以獲得尊重,而迪倫是最早在紐約等城市中心普及其獨特聲音的人之一。他的創作歷程充滿了挑戰,經常因他所追求的大膽藝術方向而遭到強烈反對。這些緊張局勢的高潮在《完全未知》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特別是在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上備受爭議的表演期間。
紐波特的噓聲:轉向電聲
迪倫脫離傳統民謠
1965 年,迪倫在紐波特舉行的著名表演中,遭到了敵意的回應,僅僅唱了幾首歌,就有部分觀眾向他發出噓聲,讓他下台。人們普遍認為,這種反應的主要催化劑是迪倫從最初為他贏得讚譽的原聲民間音樂轉向了偏離民間根源的電聲音樂。他選擇首次推出 Sunburst Fender Stratocaster 體現了這一轉變,標誌著他放棄了傳統民間音樂,轉而支持更商業化的搖滾風格。
儘管最初遭到強烈反對,但這一關鍵時刻被證明對鮑勃迪倫的職業生涯有益。紐波特民謠音樂節之後,他發行了一些最具標誌性的專輯,包括《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Highway 61 Revisited》和《Blonde on Blonde》,這些專輯共同鞏固了他作為音樂偶像的地位。他後來的作品,如《Blood on the Tracks》,展示了他對電聲的充分擁抱,進一步鞏固了他在音樂史上的遺產。
紐波特噓聲背後的另類理論
阿爾·庫柏對群眾挫敗感的看法
然而,觀眾對迪倫在紐波特的表演反感的原因可能不僅僅在於他的音樂轉變。 1965 年與迪倫同台演出的音樂家 Al Kooper 在接受OpenVault採訪時表示,觀眾的不滿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表演過於簡短,僅持續了 15 分鐘。相比之下,許多不太知名的表演者演奏的時間明顯更長,讓粉絲們感覺自己被欺騙了。庫柏評論道:「鮑勃迪倫出來演奏了 15 分鐘,然後……他們都瘋了。不是因為他玩電動。但因為他們付了這麼多錢,還聽了 15 分鐘鮑勃迪倫的音樂。
最終,圍繞迪倫在紐波特表現的不滿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雖然他選擇電吉他的決定引發了重大討論,但他的表演持續時間很短,讓觀眾感到失望。這個關鍵時刻在《完全未知》中得到了承認,儘管這部電影主要關注迪倫在紐波特表演之前的經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