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與《十三》類似的黑暗成長電影

八部與《十三》類似的黑暗成長電影

《十三》於 2003 年上映,透過青春期的真實描繪為成長電影樹立了新的標準。劇本由女演員妮基瑞德 (Nikki Reed) 共同創作,取材自她少女時期的經歷。本片講述了洛杉磯七年級學生特蕾西(埃文·蕾切爾·伍德飾)與一位問題同學成為朋友的動盪旅程。特雷西對吸毒、性關係和自殘的探索形成了扣人心弦的敘事,影響了此後無數黑暗的成長電影。

青春期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時期,其特徵是自我發現和成熟的考驗。像《十三》這樣的電影成功地概括了這個過渡階段的動盪。儘管從童年到成年的轉變充滿挑戰,但觀眾常常能在成長題材的多面人物和故事中找到可感元素,從而揭示出關於成長的令人不安卻又發人深省的真相。

8.《伴我同行》(1986)

導演:羅伯萊納

儘管《伴我同行》經常被歸類為典型的成長電影,但它卻深入探討了失去純真的主題。故事背景為 1959 年夏天,講述了四個男孩——戈迪、克里斯、泰迪和弗恩——尋找失踪兒童屍體的故事。最初的冒險很快就變成了一次深刻的旅程,揭示了個人的創傷、恐懼和生活中更嚴酷的現實,因為每個角色都承受著嚴重的情感創傷。

這部電影的優勢在於其出色的演員陣容,理查德德萊福斯引人入勝的敘述和包括已故瑞凡菲尼克斯在內的年輕演員的精彩表演均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伴我同行》迫使觀眾面對死亡和現實的殘酷,對從童年到成年的轉變進行了深刻的審視,超越了傳統的愛情或學校里程碑的敘事。

7佛羅裡達樂園 (2017)

導演:肖恩貝克

《佛羅裡達樂園》中,在故事的結尾,主角兒童經歷了深刻的變化。該片由奧斯卡獲獎電影製片人肖恩貝克執導,故事圍繞著六歲的穆尼展開,她和生活困難的母親哈莉住在迪士尼世界附近的廉價汽車旅館裡。威廉達福飾演的汽車旅館經理鮑比 (Bobby) 在穆尼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她提供了急需的關心和支持。

但穆尼不知道,她看似無憂無慮的夏天卻被貧困的殘酷現實所籠罩。當哈莉靠著從事性工作來維持生計時,穆尼卻過早地被推入了成人的世界,面臨著各種挑戰。這部電影以佛羅裡達州本身作為引人注目的背景,堅定而生動地展現了可怕環境中的童年。影片震撼的視覺效果和淒美的敘事在電影結束後仍久久縈繞在觀眾心頭,引發他們對童年本質的思考。

6.《殺死一隻知更鳥》(1962)

羅伯特穆里根 導演

與《十三》類似,《殺死一隻知更鳥》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孩與痛苦的生活現實作鬥爭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哈珀李的標誌性小說,背景設定在 20 世紀 30 年代的阿拉巴馬州,講述了年輕的斯考特芬奇和她的父親阿提克斯芬奇為被指控犯有錯誤罪行的無辜黑人湯姆魯賓遜辯護的故事。種族不平等的驚人真相在 Scout 身邊展開,迫使她面對分裂社會的現實。

在影片的結尾,斯考特敏銳地體認到道德與殘忍並存。這種情感和智力的覺醒標誌著她被迫成熟,使得這個故事成為對社會動盪中童年的強大探索。

5八年級 (2018)

導演:博伯納姆

博·伯納姆的《八年級》對當今數位環境中的青少年進行了鮮明的描繪。影片講述了內向的 13 歲女孩凱拉·黛 (Kayla Day) 度過初中最後幾天的故事,捕捉到了這個人生階段常常伴隨的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絕望感。凱拉 (Kayla) 試圖透過自己的網路形象展現自信,同時努力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建立聯繫。

這部電影強調了精心策劃的社群媒體自我與青少年常常痛苦的現實經驗之間的矛盾。《八年級》坦誠地探討了社交焦慮、身體形象問題以及尋求認可的問題,呈現了一段真摯而未經修飾的成長經歷,迫使觀眾直面青春的不安因素。

4 90年代中期

喬納希爾 導演

喬納希爾 (Jonah Hill) 執導的《90 年代中期》透過史蒂夫 (Stevie) 的視角探索了成長過程中常常遇到的殘酷現實,史蒂夫是 20 世紀 90 年代洛杉磯的一名 13 歲問題男孩。為了擺脫與虐待狂哥哥不正常的家庭生活,史蒂夫尋求一群年長滑板選手的認可。一開始是為了尋找歸屬感,但很快就發現這個世界充斥著吸毒和魯莽行為。

《90 年代中期》並沒有將青春浪漫化,而是呈現了一種真實的青春期觀點,描繪了史蒂夫在尋求聯繫和認可的過程中既有歡樂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影片的真實性揭示了成長的複雜性,經常展示同儕壓力如何導致年輕人走上危險的道路。

3.《少年時代》(2014)

導演:理查林克萊特

《少年時代》被公認為一部具有開創性的電影之旅,記錄了梅森 12 年來從童年到成年的生活。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決定以真實的時間間隔拍攝演員,讓觀眾見證梅森的真實成長以及父母離婚後家庭關係的演變。

隨著梅森經歷童年的起起落落,這部電影捕捉了人生情感高潮和低潮的本質,是對成長考驗的精心致敬。

2上帝你在嗎?是我,瑪格麗特。 (2023)

導演:凱利佛瑞蒙克雷格

上帝你在嗎?是我,瑪格麗特。完美地平衡了輕鬆的時刻和黑暗的潛在主題,呈現出一個重要的成長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朱迪布魯姆的暢銷小說,講述了 11 歲的瑪格麗特在身份、青春期和精神方面的變化以及在兩個世界之間徘徊的感覺中掙扎的歷程。

瑪格麗特的宗教認同鬥爭,以及她的青春期和社會排斥的經歷,傳達了年輕女孩所面臨的複雜壓力。整部影片所承載的微妙的情感重量充分錶明了成長以及對年輕人的期望負擔。

1.《月光男孩》(2016)

導演:巴瑞詹金斯

《月光男孩》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它透過講述在邁阿密一個貧困街區長大的黑人男孩 Chiron 的生活,探索了身份、創傷和男子氣概的交匯。這部電影分為三個不同的章節——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期,深刻地講述了 Chiron 在尋求自我接受的過程中與貧窮、霸凌和吸毒成癮的母親的鬥爭。

凱龍星的旅程體現了無聲痛苦的負擔;他在一個不受歡迎的環境中探索自己的性別認同時,忍受著孤立和暴力。《月光男孩》的結尾揭示了 Chiron 的經歷如何塑造了他的成年身份,展示了社會排斥和情感創傷對個人成長的令人心碎的影響。

與《十三》非常相似,這部電影的氛圍充滿了無言的痛苦,以令人難忘的美麗見證了在一個缺乏同情心的世界中成長所面臨的挑戰。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